有許多畢業的孩子回來找我討論升學的問題
"讀普通高中還是高職?"
"
讀哪一科?"
"
選哪一所學校好"
其實,
從來就很少人在年紀輕輕就知道自己的興趣、
知道自己的未來想做什麼,
往往是來自身邊的聲音引導自己去走什麼路。
家人沒有錯、師長也沒有錯,
大家都是透過對大環境的優勢給你方向、
基於對你的了解(知道你的專長)給你建議,
但事實上,連自己都無法了解自己的喜好,
旁人又如何給你指出正確的道路?

 

 

我曾跟學生分享:
希望你們未來的早晨是被自己的夢想叫醒,
而非被鬧鐘叫醒。

有更多人是邊走邊了解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
或許過去的求學經歷和自己的未來互不相干,
你會感慨他浪費那麼多時間嗎?
還是你會羨慕他在人生中終究找到自己的喜好,
而我們卻仍每天被鬧鐘叫醒開啟每一天,
開啟每一天為了糊口而不得不的上班日。

 

 

曾經有個孩子讓我印象深刻,
他在台灣的受教育過程不快樂,
也時常不受同儕喜愛。
就在他出國讀書一年後返台,
特地返回小學找我聊天,
看著他近似脫胎換骨的神情,
閃耀著光芒的雙眼告訴我:

老師,我以後想當電影配樂師。
我驚訝,
為什麼台灣的環境無法讓孩子能發現自己的志向?
何況這個電影配樂師的志向能出自幾個台灣孩子之口?

 

 

為人父母者,無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未來不用愁。
醫師、律師、老師更是被大家視為永久保證的鐵飯碗,
更不用說近代崛起的公務人員。
大家看到這些職業的好,
卻不了解這些職業的細微辛酸,
縱然有過得快樂的醫師--也有被告到失去熱情的
有屢戰屢勝的高明律師--也有看清人性、不知公理正義何在的
有過得順遂而輕鬆教課的老師--也有被家長找碴、處理瑣事失去熱忱的
當我們羨慕某些行業的人時,
又何嘗了解那份職業的箇中滋味。
就像我們在美食街點餐時,
往往會覺得鄰桌的餐比自己的更好吃。
當大家仍覺得鐵飯碗的退休俸很好之時,
有沒有想過等到自己退休時是否仍舊那麼好?
有沒有想過是否真能堅持做到退休的那刻?

 

 

曾經看過網路有篇文章
刊頭寫:我能不要再考教甄嗎?
或是除了國考我還能做什麼?
生活中除了三師和公務人員以外還要有許多行業的人,
是怎樣的氛圍讓年輕人的生命只剩下不斷的考試?
創造力呢?想像力呢?還有最重要的自我呢?
成長過程中、受教育的過程中,
應該是讓一個人能明白自己的心性,
為人生做決定,
不是被推著走上"學以致用"的那條路。
就像台大畢業生代表邱瀞慧所言:

上臺大以前,不管是基測、學測、指考,我們總是被動地接受一個明確的目標;

但是大學畢業,象徵著我們從現在開始,必須主動闖出自己的路。

我們所讀的科系,不應該限制我們未來的工作或人生 ,

因為,學校真正的意義, 是提供我們這個自由、多元的空間,

讓我們擁抱不同的事物,找到自己的熱情,

同時形塑我們的想法和價值,定義我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。

 

 

當我們不想做某個職業時,
卻又不能馬上想出想換哪個跑道時,
旁人基於關愛一定會說:那就繼續走原路吧!
或是:你都花那麼多時間了,現在改做別的你要做什麼?
最可怕的問題是:你已經定型在這行業了,你還能做什麼?
我們連每天都要吃的三餐都不一定能準確想好要吃什麼:
有時是沒胃口,什麼也不想吃;
有時是沒特別想吃什麼,什麼都好;
也有的是沒特別想吃,但是就不想吃某樣。
那為何想做什麼行業這麼重要的事卻不能讓我們多思考?
當一個人可以告訴你,他目前沒想到要做什麼,可是就是不想做某一行。
這不也是一個偉大的決定嗎?至少是他自己的決定。
就好像,
你跟朋友約好吃午餐,
他說什麼都好,就是不要吃三寶飯。
正常人應該就是跳脫三寶飯的選項,直接說其他的參考意見,
而不是一再的:三寶飯很好吃阿,有什麼什麼啊,你幹嘛不想吃?
(
會這樣回話的人,就是自己很喜歡三寶飯,但是那是你喜歡,你的決定!)

 

 

有個學生說:我不喜歡讀書,我想做美髮
我說:那很棒,你有自己的決定,何況現在去弄個頭髮都要35000元起跳。
(難道你會看不起美髮師嗎?難道美髮師就不快樂嗎?)
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錢買房買車,
但是為了這個買房買車而必須做一輩子不那麼喜歡的職業值得嗎?
現今許多youtuber、直播主賺的都比三師還多,
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去做他喜歡的工作,
至少他比較喜歡,
甚至,說不定賺的錢比三師還多,
這不是雙贏嗎?

 

 

電影<Up in the air型男飛行日誌>有一句話
「他們付給你多少錢,讓你放棄你的夢想?」
 

 

面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,
或許旁人笑太傻,
但這是他的決定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Queenie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